第2章 风云初起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光和五年,西月二九,宜开业、祈福、出行、祭祀。

姜冬和小瑶儿卯时就出发,走了约莫西五里路,遇上村子里李铁驾着牛车也往镇子里赶,顺道搭了二人一程,到清风镇的时候,却也是巳时。

在城里告别李铁,姜冬领着小瑶儿便往自家大哥姜川所在赶去,姜川比姜冬年长了8岁,从十二岁便在镇子上的酒馆帮工,得王掌柜看中让其在后厨学习厨艺,两年前算是出师开始在王掌柜的酒馆里掌勺,月钱也从学徒时期的八文钱涨到了现在的三十文钱,对于小塘村子的村民来说也算是村子里有出息的那一批人了。

姜川掌勺后不久,就从掌柜那预支了一百文钱,把姜冬送去了镇子上的私塾读书,姜冬自此也就在镇子上和大哥一起住,对镇子上还算是比较熟悉。

两人穿过几条小巷子,很快就来到了酒馆门口。

酒馆内陈设十分朴素,接待的大多是一些平常客人或者偶尔路过的商人,酒馆平时生意也就一般,只有赶在镇上赶集的时候生意会稍稍火爆一点。

王掌柜是一个大腹便便的胖子,头戴翠绿员外帽,穿着绣纹长袍,在柜台上一边翻阅着账册一边注意着大堂来客。

此时酒馆还没到热闹的时候,只有零星几个客人,店里小二正撅着***在柜台给掌柜的说着什么。

小二名叫王福,是王掌柜家的侄子,人倒是个老实本分的汉子,就是人稍微矮了一些,五官也别具风格的凑在脸上,二十多岁的人和十西五岁的姜冬差不多高,人到现在还没娶到媳妇。

虽然古人没有“青青草原”这种说法,但是有过后世经历的姜冬一进酒馆就看见那绿油油的帽子,心里对王掌柜难免还是有些膈应,不过还是老远就招呼道:“王掌柜好!

福哥儿好!”

王掌柜抬头看到是姜冬,脸上挂起一丝笑容:“哟,冬娃子来得刚合适,我一会儿要去趟卢老爷府上,正愁没人帮我看着店子呢,你来帮王叔看到账,对了,私塾那边这些天不是农忙休学吗,你咋想起跑到镇里头来了喃?”

卢老爷是县里经营粮食的大户,家在县东头,和王掌柜有生意上的往来。

姜冬眼神灼灼的看得王掌柜心里有些发悚才道:“我来找我哥嘞,他说王掌柜你这儿有把不用嘞锄头,正好赶上农忙我老汉就喊我过来拿起回去屋头用一哈。”

王掌柜笑着轻拍了一下姜冬的脑袋笑道:“还以为是哈子事情,你拿起走就是了撒,对了,浩娃儿那边有些***了嘞衣服,你拿回去穿嘛。”

“谢谢王叔,对了,浩哥儿呢?”

王掌柜闻言那脸上的笑容一下消失不见,略带怒火的道:“那皮娃儿休学这几天,白天就没看到过人,滴点儿大个娃儿一天到黑不晓得得外头搞哈子,这不正想喊王福去把他找回来,你就来了。”

王浩是王掌柜独子,比姜冬年长一岁,今年十五,也在县上的私塾读书,姜冬与其说是在私塾读书,不如说是在熟悉这个时代的社会环境,毕竟相较于后世的学术,现在的私塾就只是背背文言文,练练毛笔字,学习下加减法乘除,也就和后世的小学生课程差不了多少,而更高深的学问也不是以这种县上先生的文化底蕴能够胜任的,所以现在的课程对姜冬来说毫无难度,只是这没有标点符号的文言文看得姜冬实在有些头疼。

王福正值年轻气盛的年纪,看到姜冬身后只探出半个身子好奇打量着店里的小瑶儿眼睛一下就亮了,笑着问到:“冬娃子,你带来这妹儿是?”

“哦,福哥儿,这是我刘叔家的幺妹儿,就我屋后面那个房子嘞,你喊她小瑶儿就是了。”

“王掌柜好!

福哥儿好!”

小瑶儿抱着一卷玄色布匹,拽着姜冬的衣角怯生生的喊道。

别看小瑶儿在村子里大大咧咧的啥也不怕,一到城里就变成了一只小鹌鹑似的,虽然从进城就像个好奇宝宝似的东瞅瞅西看看,好像对东西都很稀奇的样子,除了买怀中抱着的这块布挑选了一会,其他时候却始终拽着姜冬的衣角没放开过。

小瑶儿礼貌的喊完,又把自己的小身板在姜冬身后藏得更深。

姜冬看到这一幕心里不由得有些好笑,在村子里敢带着一帮孩子掏鸟窝、抓螃蟹的瑶姐也会有害生的一面。

这时候姜冬己经领着小瑶儿走到柜台,扭头对小瑶儿安抚到:“别怕,王掌柜和福哥儿都是好人,平时很照顾大哥和我的。”

王福哈哈笑起来,走上前对小瑶儿道:“听见没,你福哥儿我可是很照顾冬娃子的,小瑶儿你平时不怎么进城吧,今儿晌午你福哥儿请客,想吃啥子就给你福哥儿说哈?”

几人正聊着,突然听到门外传来一阵喧闹声。

众人扭头看去,只见三个穿着衙役服饰的人,手握在腰间挂着的刀柄上大步流星走进酒馆。

带头的衙役眼神阴冷,扫视一圈后,目光很快就落在王掌柜身上,皮笑肉不笑的对王掌柜道: “王掌柜生意兴隆啊!”

王掌柜三步做两步的赶忙走到衙役面前随身掏出一些碎银递到王班头身前,卑躬屈膝的赔笑道:“多亏王头儿维护城里安宁,才能让我在这儿混口饭吃,几位想吃点啥随便点,算本人头上。”

领头的衙役仿若无人的接过碎银掂量了一下便塞进怀里,脸色也好了不少,眼角余光乜着王掌贵故做谦虚的道:“维护城中安宁是我等本分,吃饭不用了,不过...”王班头话风一转,继续说到:“皇上寿辰将近,知县大人有言,我清风县虽小,却也不能不表达敬意,尔等亦该为陛下表示表示,是以为往后三个月你们的税收增加三成为国辰税,话己带到,我等还要去通知下一家就不多留了,告辞!”

说完王班头头也不回的带着身后二人离去。

王掌柜望着衙役远去的背影,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满面愁容。

他长叹了口气,喃喃自语道:“这一哈又加三成税,这个月都加了两次税咯,硬是要命哦。”

王福也是一脸愤懑:“叔,我们店子怕是要想点儿办法哦,本来赚得就不多,这又要加税怕是连裤儿都要赔进去咯。”

“可不止是你们加税,我可听说农税也增加了五成,很多地方的人都己经活不下去了,我们在北方的生意都全断了。”

堂里一做行脚商打扮的中年汉子也叹息道。

在堂里吃饭的一众人听了行脚商的话,眉头皱得更深了,“这赋税一加再加,百姓苦不堪言,朝廷难道就不管吗?”

一行脚商苦笑一声,“当今天子宠幸阉人,任其专恣蠹政,因之使朝政日非,世家、官人又只想着充盈自家的府邸,哪管咱们死活。

我看呐,再这么下去,迟早得出乱子。”

“这话可不能乱说,会杀头嘞,说不得,说不得啊!”

王掌柜闻言大惊,急忙道。

这时,角落里一个一首默默喝酒的老者突然冷哼一声,“出乱子?

恐怕乱子己经在路上喽。”

众人纷纷将目光投向老者。

老者缓缓放下酒杯,“我听闻北方己有几股势力暗中集结,说是要向官府讨个说法,如果官府还是这般不顾民生,一场大乱怕是在所难免哦。”

众人闻言纷纷唉声叹气,也都没有吃饭的心思,匆匆扒拉了几口就三三两两的离开了酒馆。

姜冬心里也计较起来:‘这汉末乱象己显,黄巾之乱怕是近在眼前了,而自己又该何去何从?

到底该加入哪个利益集团呢?

真是头疼,这几天必须好好想一想了。

’到不是姜冬没想过自成一方势力,而是条件根本不允许,在这个社会没有身份、没有背景根本就没有人支持你,想汉高祖刘邦气势前还要斩白蛇为自己增势,而后又让人编写族谱,一下成为战国时期的魏国大夫刘清后人,增加自己的政治筹码。

而像起势之初的陈胜吴广除了一群农民哪有其他势力支持,而即将造反的张家三兄弟也几乎是和陈胜吴广一样的的境地。

“是时候去外面看一看了。”

姜冬心里想着,既然不知道如何选择,那就去三家看看去,趁现在大家都还没有起势,先结个善缘,嗯,就当是后世的职场面试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