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回答说:“可与他适道,但不能与他共权变。”
郗虑反驳:“孔融曾经治理北海国,政事松散,人民流散,他的权变在哪里啊!”
郗虑和孔融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张。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准备对孔融下死手了。
他指使大臣路粹罗织孔融的罪名,加上郗虑诬陷所奏,足可以将孔融置于死地。
路粹数奏孔融罪状:“少府孔融,此前在北海国相任上,见汉室不宁,召集徒众,图谋不轨。
孔融常自称:‘我是圣人后裔,祖上在春秋时灭于宋国。
享有天下者,为何一定是卯金刀?
’孔融曾经与孙权的使者交谈,言论肆意诽谤朝廷。
而且孔融身为朝廷九卿,不遵守朝廷礼仪,秃巾私行,冒犯宫廷禁忌。
孔融曾经与白衣祢衡私下交谈,言辞放肆,说什么:‘父亲对于儿子,有什么亲不亲?
讨论本意,不过就是父亲泄欲的结果罢了。
儿子对于母亲,又有什么亲的呢?
就如同寄物缶中,出则离矣。
’孔融与祢衡相互吹捧,祢衡称孔融‘仲尼不死’,孔融称祢衡‘颜回复生’。
真可谓大逆不道,应该处以极刑……”曹操对除掉政敌孔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他早就研究透孔融最看重孝行,以孝闻名:孔融在任北海相时,在路上看见一个人在坟墓边哭亡父,孔融觉得他是假哭,因为他的脸色看不出憔悴。
孔融就以“哀而不实”为由杀了此人;孔融曾遇到一个盗贼偷了邻家熟麦,被邻居告发。
孔融听说此人是因自己老母病愈后想吃新麦,才这样做的。
孔融不但没有罚他,反而认为他“勤养于母”,赏赐了这个盗贼。
《御览》二百六十二引《秦子》:“孔文举为北海相,有遭父丧,哭泣墓侧、色无憔悴,文举杀之。
有母病差,思食新麦,家无,乃盗邻人熟麦而进之,文举闻,特赏之。
盗而不罪者,以为勤养於母也;哭而见杀者,以为哀而不实也。”
曹操明白要想彻底除掉孔融,消除他的影响力,仅仅要了他的性命是远远不够的,而曹操自己又是个专权人物,自然不能拿“忠君”来说事,那就只能用“大不孝”来对孔融治罪。
只有拿出证据证明孔融不孝,才能将孔融消除净尽。
于是就出现路粹对孔融奏疏的罪状,用笔墨最多的就是他不孝的方面。
9月26日,孔融被曹操下令处死。
孔融被杀后,整个许县没有一个人敢为他收尸。
之前,有个叫脂习的京兆人,曾任太医令,常跟随汉献帝刘协车驾。
他曾多次劝说孔融让他改掉嘴炮的恶习,孔融根本不听。
脂习得知孔融被杀后,跑上前,抚尸痛哭说:“文举,卿舍我死,我当复与谁语者?”
哀叹不止,他因此还差点被曹操杀掉。